雅安小伙千里捐献干细胞 用爱心传递生命“火种”
目前对于DC迁移的调控机制尚缺乏了解,特别是长链非编码RNA在DC迁移及炎症性疾病中的表达变化及发挥的作用未见报道。
领航员号空间站执行火种计划,弥补流浪地球计划失败。上映后,《纽约时报》称其标志着中国电影制作新时代的到来。
中国特色之空间故事 《流浪地球》有亮点、槽点,也有很多泪点。在饶骏看来,硬科幻应是有某一科学原理或技术为主题或背景,主要情节推进、场景表现、道具细节应相对严格遵循现有物理法则,符合工程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各项技术之间的平衡配套展示,这个是几乎硬科幻最容易产bug的地方,做到位了才算硬科幻。生死关头,中国航天员在小家的父子情与大家的人类命运之间选择后者。面对正在发生的灾难,人类暂居地下城,并开启救援行动第一步在各大陆板块布设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自转。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告诉《中国科学报》。
原著对太阳氦闪如此解释,太阳内部氢转为氦(过程伴随能量释放)的速度突然加剧,经巨型计算机计算,太阳的演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聚变将在数秒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太阳将发生一次氦闪剧烈爆炸,地球将在其内部运行。科幻电影之科学 电影《流浪地球》一开始就交代了人类与地球流浪的原因:在不远的将来,将有一场巨大的宇宙灾难发生,由于氦闪发生,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表被冰封乃至被吞没,人类必须寻求新家园。被调研的两家行业龙头领军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1%,基础研究投入则更少,税收减免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收入,但能否将这些收入再投入到研发或是基础研究,更需要以普适性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企业创新环境。
构建宽松包容的科研绩效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人才聘用与评价体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已将基础研究细化为纯基础研究和定向基础研究。如果把给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事业费算进去,投入比重就远不止5%了,有可能翻番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精度先进观测设备的服役,一个又一个黑洞相关的科研问题将在科学家面前揭开谜底。
不仅如此,NICER在软X射线波段的有效能谱面积也是最高的,是XMM-Newton卫星的两倍。黑洞的吸积过程能产生多波段的光子,甚至可以说几乎能释放全波段的辐射,从X射线、紫外、光学、红外到射电都有。
这次观测对上述争论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黑洞是否真实存在?视界面、吸积盘和冕上的细节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终于有了正面回答的机会。它在我们观测的宇宙中主要有两类存在形式,一种是100倍太阳质量以下的恒星级黑洞,它们是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死亡的产物。软X射线一般认为来自吸积盘的热辐射,而硬X射线来自吸积盘的软光子打到盘上面的冕,经过逆康普顿散射到更高能量产生的。
其中X射线光子根据能量高低分成硬X射线和软X射线,它们在黑洞吸积的物理过程中主要产生的区域和机制是不同的。比如2017年上天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又称慧眼卫星),就用来捕捉类似MAXI J1820+070这样的X射线耀发事件。记者从蒋凝处了解到,虽然恒星级黑洞最早是通过X射线发现的,但是作为类星体中心引擎的超大质量黑洞其实最早是在射电波段发现的,因此射电天文望远镜也是研究黑洞的常用手段,比如黑洞视界面望远镜。MAXI J1820+070每秒差不多有25000个能量0.2~12千电子伏的光子到达NICER,正因为有超快的计时,才能区分开一个个光子。
2018年1月30日,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正式交付,投入使用。而我们银河系中心的黑洞的吸积率比较低,大家猜测它是一个径移主导吸积盘。
如果光进入视界面,确实就无法逃脱黑洞的魔爪。当这些超大质量黑洞剧烈吸积物质的时候,会将物质的引力势能转化为辐射释放出来,表现为活动星系核(简称AGN)。
现在,一些前沿设备正在积极参与黑洞观测。光子从冕传播到吸积盘需要时间,所以有时间延迟。蒋凝介绍道,与此前的类似设备,如X射线多镜片任务卫星XMM-Newton相比,NICER最大的优势就是时间分辨率极高,达到100纳秒,比之前NASA最好的计时设备罗西X射线计时探测器要快25倍。说到黑洞观测,就不得不谈视界面望远镜EHT,这是一个由12个国家30多所大学和天文台站参与的国际联合项目,通过以甚长基线干涉技术VLBI联合全球的8台射电望远镜形成一口径等效于地球直径的虚拟望远镜,进行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射电成像来探测银河系中心的黑洞视界面。近年来,随着自主天文仪器的巨大进步,我国在黑洞观测领域也逐渐步入国际舞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天文台恒星级黑洞研究创新小组负责人、基普索恩天文学通识著作《星际穿越》译者之一苟利军告诉《中国科学报》。
如果喷流的方向恰巧和黑洞与地球的连线一致,也可以观测到受相对论影响下的喷流的明亮改变。由于具有角动量,物质并不会径直掉到黑洞里,而是沿螺旋线转着飞进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吸积盘。
蒋凝说,NICER在具备快速计时和大有效能谱面积的同时还能提供精良的能谱分辨率(6千电子伏时为145电子伏)。另一类是100万倍太阳质量以上的超大质量黑洞,它们位于星系的中心。
慧眼卫星,是中国第一颗大型空间X射线探测天文卫星。逃离黑洞的信息 黑洞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类非常独特的时空结构。
作者:池涵 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2/12 9:16:08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黑洞照相机给天籁拍抖音 太阳大小的恒星与超大质量恒星的生命循环 引力透镜原理 黑洞模拟图 黑洞冕X 射线耀发示意图 图片来源:NASA,STScI ■本报实习生 池涵 记者 李晨 科学界对于黑洞行为一直有一个争论:光子从黑洞的冕传播到吸积盘所需要的时间缩短,究竟是由于冕的收缩,还是吸积盘的内半径变小? 近日,一个由美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黑洞行为最新观测结果的文章。其命名涵义之一是为了纪念推动中国高能天体物理发展的已故科学家何泽慧。视界面望远镜的观测目标为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和M87星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相比之下,XMM-Newton在每秒接收600~800个光子的时候就有光子堆积效应。
蒋凝说道,但是在物质还没进入到视界面之前,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被黑洞吸积的物质落向黑洞的过程中的辐射。研究者采用放置在空间站上的中子星内部组成探测器(NICER),观测了MAXI J1820+070黑洞吸积伴星暂现源。
蒋凝告诉《中国科学报》,超大质量黑洞的物理起源并不明确,最早是上世纪60年代为了解释类星体巨大的能量输出而被提出的,后来被近邻宇宙的恒星或者气体动力学研究所证实。另外,理论上银河系内的黑洞应该有上亿个,但是目前只找到了上百个,大多数黑洞在什么地方也是困扰人们的问题。
蒋凝谈到,我国早期黑洞研究偏向于理论方面,比如吸积盘理论等。另一种解释则是冕收缩到离吸积盘更近。
公开资料显示,NICER是NASA为研究中子星异常引力、电磁和核物理环境而开发的一款设备,于2017年6月3日部署至国际空间站。2017年4月,视界面望远镜首次连线观测人马座A*。此外,还有一些极亮X射线源可能是100倍至几十万倍太阳质量的中等质量黑洞。这让科学界很兴奋,这篇论文也因此成为《自然》杂志封面文章。
正是得利于这样优越的天赋,NICER才能用来帮助科学家捕捉黑洞边缘的一些微弱信息。不同的情况下,吸积盘的形式有区别。
相关论文信息:DOI:10.1038/s41586-018-0803-x 《中国科学报》 (2019-02-12 第8版 探索发现)。另外,中科院十三五先导专项卫星爱因斯坦探针(EP)着眼于软X射线波段,预计将于2022年前后上天。
它既可以实现宽谱段、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宇宙X射线巡天、定点和小天区观测的空间X射线天文观测,同时也具有高灵敏度的伽马射线暴全天监视仪。X射线卫星尽量要做到一个一个地记录光子,因此需要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否则在同一个计时区间内有几个光子到达,我们就无法知道每个光子的能量。